天下网吧 >> 网吧系统 >> 系统动态 >> 正文

汶川地震7周年:地震预报至今没有技术突破

2015-5-12不详佚名
因为谁也不能精确地知道这次大地震究竟是十年后还是二十年后发生。

“比如说这次的尼泊尔地震,实际上是1934年那次大地震没有完成的断裂,大家都知道它必然会发生,但是谁也不知道它会发生在81年后。像雅安地震,大家也都无法预知它在汶川震后5年就来了。”

“地震预报迄今为止并没有取得技术上的突破。”陈会忠说。原因是,我们无法连续而全面地对地下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虽然,根据地震带的分布和特征,人们大致能够判断哪些地方存在地震风险,或者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地震“空区”而“必有一震”,但地壳下具体的结构和发生变化的速度却很难被及时掌握。目前已有的各种手段,比如通过制造地震波的方式获得监测点位地下构造的详情,都存在各种局限性。他举例说,这就好比人体照X光筛查肿瘤一样,你没法通过连续的拍片来掌握肿瘤是如何发生的,连续拍片身体也受不了,一年拍一次就不错了。但在这过程中,如果肿瘤发生,它究竟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你就观测不到。

迄今为止,各种地震的前兆,比如说地变、地磁、地温等等方面的异常,都显示出与地震之间的关联性,但是这种关联性并没有呈现出规律。比如说,唐山地震之前有地变,但是丽江地震就没有。当然,陈会忠说,这些前兆现象没有被观测到,有可能是因为监测点的分布不足以捕捉到原本发生的改变。

近年来,地震局、中科院、国土部等等单位都在加大相关研究的力度,并且连续在实施地震探测台阵工程等项目,越来越多地掌握中国主要地质断裂带的情况。另外,他们还在部分地区开展了两种动态监视的尝试,通过向地下发射可控的地震波并捕捉记录回应,试图观测到地震发生的全过程。

陈会忠告诉南都记者,汶川地震发生之前,有民众反映,紫坪铺水库的水温明显升高,因此有很多鱼游了上来。很多人在那里钓鱼,所以,地震发生时掀起的库浪也让不少人遇难。但是,这一现象并没有被观测仪器发现。

能够测量地温的监测站,全国也就不过百十来个,一个仪器价值十几二十万元,如果试图依赖建立密集的地温监测网来寻找地温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规律,基本很难实现。

“只有廉价了,才能产生大数据,只有大数据了,才有可能绘制出云图,获得准确的关联信息和规律。只是这里一个点、两三百公里之外另一个点之间的零散数据,无法得出可靠的结论。”陈会忠说,但是,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打造出类似的监测网络,逐步完成地下的“云图”。

即时参数测定:从10分钟到58秒

虽然,科学可信的地震预报的探索还在征途上,地震的即时测定和参数发布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工程师陶冶告诉南都记者,第一时间即时测定并发布地震参数是非常重要的。汶川地震10分钟后才发布参数;而现在,最快在震后58秒就可以测定参数,并在2到3秒内推送给6 .2亿互联网用户。这一方面是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提升。2013年4月1日,就在雅安地震前不久,国家地震局决定对社会提供自动地震速报服务,参数结果直接对社会发布——— 这对公众参与抗灾减灾而言,无疑是非常有利的政策保障。

20 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 .1级强震的消息瞬间在人们手机上、各种客户端上“弹窗”,从4月26日开始,中国的国家救援队和大量的民间救援队纷纷赶赴尼泊尔;多个医疗队和慈善机构也飞赴加德满都,参与当地救灾;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还特别组建了记者团队,并在加德满都的一家旅馆里建立了前方记者的报道支持平台。

因为没有办好护照,杨柳这一次未能去到救灾前线,但是,他在成都的后方为前线的救援队提供支援,协调调度,筹备和输送装备、粮食、消毒防疫的药剂等等。

尼泊尔政府、警方以及军方的发言人分别告诉南都记者,来自中国官方和民间的救援力量和无私援助让他们感怀于心。

但是,也是在这样的国际援助行动中,民间救援力量与专业队伍之间的差距也越发明显地显现了出来。甚至,就在救灾前线,来自中国的民间救援力量之间也产生了不少的分歧,互相指责及质疑。卓明地震援助信息小组的负责人郝南告诉南都记者,“我们确实还很不成熟,从意识到专业能力都还有欠缺。比如说,我们的救援队,迄今为止还没有专业化的标准,我们对灾害援助的定位和分类,也还没能与国际接轨。如果汶川算是民间救灾的原点,尼泊尔也还只能算是起步阶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地震预报“波形图”

1966年

邢台地震发生后,中国开始重视地震预报,并且提到国家意志的高度。

1971年

国家地震局成立,预报地震是其主要工作内容。

1975年

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地震预报初步取得减灾实效,发动群众,群防群测,中国地震减灾在世界上领先。

1976年

唐山地震,虽然观测到大量信息,但最终没有形成预报意见,没有起到减灾作用。地震预报一度走入低谷。

1980年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成立,期望及时汇总研究全国震情。希望为形成正确的地震预报意见打下制度基础。

1986年

开始有系统地总结震例。期望科学总结震例、规范地震预报方法。

1998年

地震预报被写入《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2004年

分析预报中心撤销,分拆为地震预测研究所和预报部,后者被划归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同年,发改委批复耗资22.8亿的地震台网建设项目,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防震减灾工程。标志着地震科学从模拟化全面转向数字化。

2007年

通过《震例总结规范》,该标准是在三批中国震例系统总结研究基础上,历经八次修订而形成,是行业预报地震的基本技术操作依据。

2008年4月11日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通过验收。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发生。地震预报重入低谷。

2009年5月1日

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实施,“群防群测”被纳入。

2010年1月22日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启动。

2012年3月2日

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国家验收。作为世界上性能指标最先进的三大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之一,这一项目利用卫星观测等高科技手段,监测地壳的微小运动,将为地震预测、大地测量、气象预报和地球科学研究等提供科学数据。

2013年2月

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经进入发改委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用5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2015年1月

中国启动了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表示,要将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建成一个具有实验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平台,提升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水平和为减灾服务的贡献力。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文章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支持!联系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QQ:1175525021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