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系统 >> 系统动态 >> 正文

惊险:神舟一号曾面临失控,最后10秒抢救成功

2016-4-15不详佚名
没有问题!就是出了问题,我们也能解决!”时任中心主任的席政非常坚定地告诉他。

这种信心源自哪里?李剑曾无数次问自己。“我想是建立在我们对任务精益求精的准备和多次任务的磨练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我们对飞控任务越来越熟悉、对飞控技术越来越有自信之上的。”

后来执行任务时,他会认真阅读每一行应急预案,但不再惴惴不安,而是变得像老领导一样气定神闲。“飞控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十几年来,席政的这句话一直铭记在他的心中。

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他也有自己的理解:“每一次应急处置都是一次挑战,时刻准备迎接挑战,享受化解危机带来的成就感,这也正是这个事业的魅力所在。”

探月工程的实施,关键在飞控,成败在飞控。

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同时,中国人还将目光投向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

2004年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决定实施“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探月工程的测控任务落到了成立8年的北京飞控中心肩上。

在此之前,中国发射的飞行器最远测控距离约8万公里。而嫦娥卫星要飞过38万公里的遥远旅程。有领导提出,探月工程的实施,“关键在飞控,成败在飞控”。

迄今为止,北京飞控中心已经圆满完成4次嫦娥卫星测控任务。谈起这4次任务,53岁的北京飞控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如数家珍。

“‘嫦娥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次飞出地球的航天器,意义怎么讲也不过分。”周建亮说。当“嫦娥一号”传回首幅月球全图时,他觉得“神话般的事情在我们手里做成了”,非常有成就感。

对于“嫦娥二号”,周建亮也有一个颇为形象的评价:“它是一颗出身卑微、梦想远大的卫星。”

“嫦娥二号”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辈分很低,是坐冷板凳的”。由于“嫦娥一号”任务圆满完成,它又升级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核心使命是对“嫦娥三号”卫星落月点——虹湾区域进行详细勘察。

为此,“嫦娥二号”从200公里的绕月轨道降到近月点距月面仅15公里的成像轨道,最终获得接近1米分辨率的影像。这次轨道控制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

由于轨道控制精确,完成任务后的“嫦娥二号”仍剩余充足的燃料。在中心的控制下,“嫦娥二号”从月球轨道向距离地球150万公里的拉格朗日L2点进发。在那里,它拍摄到每隔4年接近地球一次的“图塔蒂斯”小行星,创造了人类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图塔蒂斯”的纪录。

随后,超期服役的“嫦娥二号”燃料耗尽,飞向太空深处。从一颗地球卫星(月球)的卫星,连升两级成为绕太阳飞行的小行星,周建亮说,正是北京飞控中心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支持着“嫦娥二号”,“不断追逐梦想”。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实施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任务,再一次展现了北京飞控中心强大的关键技术突破能力。

“巡视器的控制跟在轨飞行的航天器控制完全不一样。”周建亮介绍,巡视器在月面上行走,时刻跟月面地形打交道,而且月面地形不可能事先了解,因此必须采用一种全新的控制手段——遥操作控制。

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巡视器的遥操作控制从来没有过先例,地形重建、视觉定位、路径规划等大批新的技术需要突破。”周建亮解释说,“这是非常密集的关键技术突破,难度非常大。”

最终,按照遥操作控制方法,巡视器采用视觉导航,安装3对相机拍照。中心根据回传照片合成三维月面地形,并在地形图上规划巡视器的行驶路径,绕避开各种障碍。

此外,他们还创新了多体制深空干涉测量数据处理技术,为探月轨道确定和月面高精度定位提供了新手段;实现了三维可视化技术,通过实时数据驱动,把38万公里外的月球拉近到眼前,让决策人员直观地观看“玉兔”在月球上的一举一动;突破了月面探测机械臂运动控制技术,实现月面就位探测的高精度控制,探测距离精确控制至毫米级。

最终,“嫦娥三号”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月球软着陆任务,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了精彩互拍,并传回从月球上拍摄的第一张五星红旗的照片。“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2014年,再入返回飞行器试验圆满成功,探月工程三期拉开序幕。周建亮觉得,中国人距离探月工程成功越来越近。

目前,周建亮正在进行“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的关键技术攻关,“刚刚启动了软件的开发和飞控实施方案初稿的编写,考验还在后头”。

再过二十年大家再相会

在平均年龄为34岁的一线科技人员群体为新的任务奋战时,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再次来到北京飞控中心。他们都是曾在这里工作过的退休干部,前来参加中心成立20周年座谈会。

“跟别人聊工作经历,我首先必然会说我是北京飞控中心的人,这是全社会为之向往的地方。”原中心老领导张声远说。这次参加座谈会,他特意穿上了“神舟一号”任务前发的工作服,引来一片羡慕的眼光。

这些老人会前参观了北京飞控中心20年发展图片展,不时指着一张图片高声交谈。“好多我们原来想做不敢做的事,你们都做成了!”原中心一室高级工程师王方德不禁感慨。

20年里,北京飞控中心圆满完成10次神舟飞船、“天宫一号”任务,完成“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嫦娥三号”落月巡视探测以及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

此外,他们还突破了一系列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飞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的飞控任务组织实施模式,构建了性能先进、运行稳定的飞控任务系统。20年里,科技人员先后自主研发了两代飞控软件系统,目前正在研制自主可控的第三代软件系统。

更宝贵的是,一批高水平的青年科技骨干已经在飞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也先后在北京飞控中心落地。

航天员刘旺不久前与国外同行和科研人员交流,发现对方不仅称赞中国的技术,更称赞中国载人航天科研人员的年龄结构。李剑也曾听说,俄罗斯一位退休的航天中心主任来参观后感慨:“你们有这么多黑头发的航天测控人,真让人羡慕!”

对于未来,这群充满干劲儿的科研人员也已经做好了准备。据北京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中心过去的20年先后经历了艰苦奋斗、创建起步,完善功能、实现突破,开辟领域、使命拓展,攻坚克难、全面提高4个发展阶段。现在中心已进入了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崭新阶段。从2016年~2022年,中心将连续执行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以及自主火星探测任务,总数达20次,平均每年近4次。除了任务密度高,还将面临“新火箭、新发射场、新飞行器、新任务平台”的形势。

“我觉得大家非常了不起!”座谈会上,代表老专家发言的王方德提高嗓门说,“我想再过20年,大家再相会!”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了飞控人热烈的掌声。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文章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支持!联系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QQ:1175525021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