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几年前,业内业外就都嚷嚷说耳机行业要井喷,必须井喷,很快井喷!
几年这种概念总是过去的非常迅速,如今再来看——扩大是扩大了,但是说井喷那是远远谈不上,而且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虽然这时候同样会有人嚷嚷着“我感觉就快要喷了啊啊啊啊啊!”
持乐观态度的人是这么算账的——如今每个人都有手机,手机都有耳机,人对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耳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很清晰的逻辑,也的确没错,只是在我看来这中间欠缺着很多成熟条件,而积累这些条件明显需要时间,需要过程。
条件一:品牌端的圈地秩序
作为品牌,在一个产业持续增长的初期,圈地无疑是重中之重,哪块儿蛋糕是你的,哪种消费者是你的,这些不能一厢情愿,而要两相试探。并且中国的耳机消费市场真的算是刚刚启蒙,全无秩序可言,更不要指望这个没有工会制度和细密健全法制的国度在这方面给予什么扶持,天朝的特色反而是没有什么明面上的条条框框方便各家厂牌打无限制升级战。如果说三国的璀璨始于董卓进京,那么现在的国内耳机市场也正好是这个调子,谁是英雄谁是规矩,得靠拳头说了算,这拳头不光指代银子,更要看思维高度,战略规划,技术储备,运作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跑马圈地与建立秩序,其实是一码事,一个过程。
条件二:商家的升级换代
现有的国内耳机商家,说句难听话其实都是些小本经营的草台班子。虽然说对培养初期的耳机消费者起到了奠基般的作用,但是也就再扑腾这两年就可以隐退了——每次我去小城市的时候都在想,为什么那里的消费者会愿意接受认可美特斯邦威、班尼路这种牌子?其实一家家逛下来,他们的店面比阿迪耐克并不算寒蝉许多,却又价格实惠——换句话说买这里的衣服可以花较少的钱,装出来的逼却又勉强能接受,因为衣服是次要的,享受到的是“专卖店”感觉的正规服务体验是主要的。这笔账,划算。
反观耳机卖场,就算一线城市较大规模的,都未必做得到三线城市班尼路般的体验,没法子人家是正经连锁企业,啥都有一套成熟的机制,你再努力也是草台班子,靠的就是一股子拼命劲儿而已,不是你注册了个公司开了辆车配了个秘书你就叫企业家了——游击队打打游击就好了,真要玩全国战役还得指望正规企业正规军。所以在真正的外力强势介入,而升级商家整体规模和体制之前,不要奢谈什么耳机井喷——主流销售群体连有规模有层次的用户体验培养都做不出来,怎么井喷?
当然这一天说近不近,说远也未必远,外力多的是,一旦哪天有人领头进入就可以让整个行业炸锅翻天。类似八国联军当初那个动静,就是例子。
条件三:大经济形势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耳机卖场一般不费什么心思,就那么摆着,消费者就跟在超市买泡面一样看着顺眼顺手就拿到柜台付账了——因为人家的收入毕竟要高不少,同等价位的耳机在这边是一个学生半个月生活费,搁在那边就是一顿饭钱,看着颜色喜欢我就买了也没人会觉得我丧心病狂。所以中国的整体经济走势必然与此息息相关,在可见的将来这是限制中国耳机市场蓬勃化,正规化的一副枷锁,却也是培养国内特色厂牌、战法的一个机会。毕竟什么事情到了天朝都得讲究个中国特色,这是不得已而避不开的事情,更是必须要正视的事情。
条件四:相关产业的联动影响
这个影响是目前就已经凸现端倪且传播和引发热点方面最为迅速的,比如小米耳机的案例——手机品牌借用其自有大平台顺道玩了把耳机,就玩出了传统耳机品牌很难做到的销量和影响。搂草打兔子里外两不误的做法是中国企业都喜闻乐见的手段,而且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目前来看此类行为尚且只是加大了民众对耳机关注度,但长远下去就有可能引发真正的团战,甚至对耳机生产研发端产生连锁波及。
条件五:耳机工厂端
刚刚说的相关产业的联动影响会波及耳机生产研发端,实际上目前珠三角的耳机工厂很多都在努力寻求产业外的订单,来保证存活并力求突破。但是中国的耳机工厂要么是日资台资的大型企业,此一类企业作风相对稳健不轻易蹚浑水,要么就是小姨子做财务表姐夫管车间的家族作坊——充满了小农意识而毫无原则。且工厂端的利益链条是独立存在的,并行于品牌之外的。所以在这一个环节真正做到有效内部整合焕发新的生机之前,国内的耳机繁荣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以混乱繁荣为主。只有生产端也被外力强制洗牌了,才会使整个产业真的“朝阳”而有序,健康而良性起来。
总之,中国耳机界,从各种意义上来说:早晚会井喷,但先喷出来的是石油还是污泥谁也说不好,这场面会很精彩,这未来——有得乱!
关注天下网吧微信,了解网吧网咖经营管理,安装维护: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