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系统 >> 系统动态 >> 正文

“两弹”发祥地,中关村原子能楼开始拆除

2016-6-22不详佚名

建于1953年的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旧址被称作“共和国科学第一楼”,这里曾走出过包括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在内的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中关村建成的第一座现代化的实验室大楼。自打传出拆迁消息后,多位学者呼吁保护,不过昨日在轰隆的机械声中,这栋63岁的建筑开始拆除。在周边几个现代化科研大楼办公的年轻研究员闻讯,纷纷赶来拍照留念。

曾走出过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两弹”发祥地,中关村原子能楼开始拆除

▲“共和国科学第一楼”原貌。

“两弹”发祥地,中关村原子能楼开始拆除

▲随着轰鸣的机械声,“共和国科学第一楼”逐渐倒塌。

共和国科学第一楼

据樊洪业介绍,中关村是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后选定的‘永久院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科研基地。原子能楼建于1953年,是在中关村建成的第一座现代化科学实验大楼,是中国核科学发育的摇篮,凝聚和培养了几代核科学研究人才,为研究原子弹奠定了早期的科学基础,堪称是‘共和国科学第一楼’。这栋五层高的建筑里走出7位包括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在内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走出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麟;三十几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现场:老楼倒地 众人留念

北京晨报记者来到中关村北二条,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纳米科学中心几个现代化的高楼中间,找到了“共和国科学第一楼”,土灰色的五层建筑外立面显得“寒酸”。整个建筑周围被近两米高的围挡围住,两台挖掘机正在作业,从大楼北侧动工,在轰隆的机械声中,东北一侧墙壁变为一地碎砖。对于记者的提问,工地保安及其他执勤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不知情”,并阻止记者靠近拍照。

正值午饭时间,从其他科研楼里走出的研究员纷纷驻足观看。年轻人对该楼的历史略知一二,拿出手机拍下最后“留念”。化学研究所的一位博士生说,“虽然这楼看起来不起眼,但这里出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优秀人才。”

曾经:专家呼吁 列为“文物”

在中国科技史专家葛能全所著的《钱三强传》一书中,有钱三强手绘的一张示意图,描绘的就是由这栋大楼裂变出去的,包括兰州近代物理所、上海原子核所、北京高能物理所等八九个新的核科学研究机构。1990年,“原子能楼”成为中科院微生物所北楼。直到2012年,该楼主要为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微生物研究所使用。

但就是这样一个“中国核科学的发祥地”,近些年一直有着将要被“拆除”的传言。从2001年开始,原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主任樊洪业就为把“原子能楼”列为“文物”而奔走。“当年我提议把这楼辟为院史馆,把它作为历史文物来保护,不过一直没有被采纳。2012年听说这楼要拆,又提出要保护。”但目前的情况让已经75岁高龄的樊洪业十分失望,“这些年我的努力可能只是推迟了拆除工期。”

未来:传言各种 命运未卜

现场也有路过的研究员称,听说旧楼拆除后,会在原址建一座新的大楼用作科研工作,而这栋在我国科学研究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老楼将会被保留一面墙,以作纪念。不过,上述说法未得到中科院的证实,截至记者发稿时,中科院也没有对这栋大楼的未来命运做出答复。

“就算不能继续用作实验研究,做个博物馆不是也挺好吗。”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和记者聊起他在英国留学的经历,“欧洲很多早年的科研机构无法继续使用,都被改造成可对外开放的博物馆了,比如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大家游览时既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也能了解科学历史,何乐而不为。”

说话间,挖掘机再次开始作业,楼体墙面接二连三遭受重创后轰然坠地,溅起的砂石尘土将这栋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巨楼”淹没。

本文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文章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支持!联系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QQ:1175525021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