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吧 >> 网吧天地 >> 网吧行业 >> 网络追踪 >> 正文

玩游戏也能改变世界

2013-5-13新京报新京报
:玩游戏也能改变世界

游戏,容易让人沉迷上瘾、无法自拔,往往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美国未来学家、世界顶级未来趋势智库“未来研究所”游戏研发总监简·麦戈尼格尔却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颠覆了人们的惯常思维,试图为游戏“正名”。她并非鼓励人们沉浸在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里,而是建议人们将现实世界“游戏化”,用游戏的思维和机制来改造现实世界。

书名:《游戏改变世界》作者:[美] 简·麦戈尼格尔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她并非鼓励人们沉浸在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里,而是建议人们将现实世界“游戏化”,用游戏的思维和机制来改造现实世界。在线游戏为数亿玩家所创造的目标、荣耀、交互和情感中,就隐含着通向未来的密码。其精髓不单单是提供了一种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在于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变革方式。

真正吸引玩家的,是游戏中实时反馈带来的“心流”体验,一种高度紧张并快乐着的投入状态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玩游戏的经历,无论单人游戏还是多人游戏,电脑游戏还是手机游戏,5秒钟一轮的迷你游戏还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无休无止的角色扮演游戏,挑战大脑的游戏还是挑战身体极限的游戏。关注虚拟经济已久的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卡斯特罗诺瓦看到这样一种趋势:人类正经历从现实世界向游戏空间的“大规模迁徙”,全世界数亿人选择将大块大块的时间投入到现实以外的地方,游戏市场在飞速发展。一份统计表明,目前全球范围的在线游戏社区里,美国有1.83亿玩家,中国有2亿玩家,印度有1.05亿玩家,欧洲有1亿玩家……美国的“极端”玩家多达500多万,他们平均每周在游戏中耗费45个小时;600万中国玩家则每周至少玩22个小时的游戏。这些人与游戏的黏度,俨然相当于做了一份兼职。

游戏就是在激励人们主动挑战障碍

玩游戏,其实是自讨苦吃,因为需要自愿尝试克服种种不必要的障碍。《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举了高尔夫游戏的例子,说明游戏是在激励人们主动挑战障碍。用比别人更少的次数把一个球打进一连串非常小的洞里,可谓人们在高尔夫游戏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与这样的游戏相比,现实太容易了,人们大可采用效率最高的方式达成这一目标,径直走到每一个球洞跟前,用手把球放进去就是了!不过,高尔夫游戏之所以引人入胜,就在于你和其它玩家一致愿意挑战高难度。一切游戏皆如此。

对于游戏,为什么人们乐此不疲?麦戈尼格尔留意到,赢得比赛并非游戏爱好者的决定性嗜好,很多玩家甚至宁愿继续玩下去,也不愿获得胜利、结束游戏。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至今受人追捧。玩过的人都知道,这简直就是一款只等你失败的游戏:随着方块的下落速度越来越快,游戏也将变得越来越难,难得让你不可能赢。然而,游戏所提供的反馈力度给了人们继续玩下去的动力,比如视觉上你将看到一排排方块“噗噗”地消失,数量上你将看到不断上涨的分数。

赢得比赛并非游戏爱好者的决定性嗜好

除了具备一定的目标、规则、要求玩家自愿参与以外,游戏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如上所述的实时反馈系统。它通过点数、级别、得分、进度条等形式告诉玩家,你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麦戈尼格尔发现,以前的游戏习惯把目标和规则填鸭式地硬塞给玩家,随后,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寻找反馈;但渐渐地,反馈系统成了玩家在游戏中最先了解的东西,引导人们发现目标,也帮助人们破解规则,进而成为人们黏在游戏上的强大动力。即使失败,人们的心中依然涌动着一股想要重新勇攀高峰的冲动。最终,玩家将在能力极限下达到一种投入状态,体会到高度紧张并快乐着的感觉。游戏设计师和心理学家将其谓之“心流”。一旦进入心流状态,人们就想长久地停留在那里,不管是放弃还是获胜,两种结果都同样无法让人心满意足。这纯粹是为了享受而完成的,并非出于对地位、金钱或责任的追求。

游戏,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而是为了主动让现实变得更有价值

“玩的对立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杰出的游戏心理学家布莱恩·萨顿史密斯这样直言。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西斯赞特米哈伊也曾花去7年时间研究“心流”这一特殊的幸福形式:人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最能体验到它,又该如何更多地创造这种感觉?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极度缺乏“心流”,倒是在游戏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显然,钻进虚拟世界,以游戏对抗现实世界的不如意,甚为有效。但这只是游戏的初级阶段。游戏业内人士希望造就的玩家是这样的:能够在心爱的游戏与完整而积极的人生之间实现平衡的人。在他们看来,玩游戏,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而是为了主动让现实变得更有价值。

游戏里的很多思维和机制其实是值得借鉴的。比如,游戏能够唤起人们的幸福生产力。游戏中不断“升级”的过程将促使生产力的良性循环,而人们凭借在工作中克服不必要的障碍,将触发自我激励意识。又如,游戏能够提高人们的成功机会。以无比乐观的状态面对游戏的失败,是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情绪力量。麦戈尼格尔将这称之为“情感耐力”,认为人们可以依靠它坚持更长时间、做更艰苦的工作、应对更复杂的挑战。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声明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评论及图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Email:support@txwb.com,系统开号,技术支持,服务联系微信:_WX_1_本站所有有注明来源为天下网吧或天下网吧论坛的原创作品,各位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链接!
天下网吧·网吧天下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 阅读排行